粤籍名家鉴藏流传珍品名作汇聚岭南(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秦汉以来,广州一直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虽然清初一度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但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开放广州等四口通商,尤其是乾隆二十自秦汉以来,广州一直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虽然清初一度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但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开放广州等四口通商,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清廷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使得广州成为广东乃至整个中国商品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一批豪商巨富及其后人,或因为真心喜爱,或为攀交官宦,或为附庸风雅、互相攀比而收藏书画。由于拥有巨额财富并凭借在全国开展商业活动的机会,他们迅速建立起数量可观的书画收藏,潘正炜、伍元华、伍元蕙等都是这类具有十三行背景的收藏家。
经济文化催生鉴藏
编辑:束孟卿
藏品交流 泽被岭南
来源:金羊网
2021年,全省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是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藏品数量达113.90万件/套;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以20.44万件/套位居第二;广州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河源市博物馆(河源恐龙博物馆)分列第三、四、五名。
众所周知,书画收藏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广东的经济总量连续3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这就为打造新时代“粤藏”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是公立文博机构,还是民间收藏家,都需要大力征集收藏文物精品,打造新时代“粤藏”实力与品牌。
打造新时代“粤藏”实力与品牌
就广东本地来说,首先,这些书画鉴藏家的藏品滋养了广东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中晚期广东本土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以及“岭南画派”的诞生。同时,广东画坛的画风也明显受到了这些鉴藏家收藏趣味和喜好的影响。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在跟随居廉学画时,为多读多临,折节拜自己的师兄、十三行行商伍氏后人伍德彝为师,由此得以观摩和学习伍家及伍氏亲友所藏诸多书画名迹,画艺大进。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在粤博开展 邓勃 汤铭明 摄
粤博副研究馆员陈栒认为:“这跟当时广东的经济有很大关系。”作为当时广东的经济、政治、教育与文化中心,广州府得益于珠三角优良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尤其是明清以来,广州府的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等特有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并为商品经济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广州长期成为本省土货、内地商品和洋货交易的中心,其繁盛可想而知,也必定会产生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
粤博研究馆员任文岭曾撰文,从书画鉴藏角度切入,梳理与分析清代中晚期广东书画鉴藏家群体崛起之状况、原因及其影响。他介绍,广东地区的书画鉴藏,可追溯的历史虽然很早,但目前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为明代中期以来的情况,尤其是清代中晚期,以吴荣光,叶梦龙,孔继勋与孔广镛、孔广陶父子,潘正炜,梁廷枏,潘仕成,罗天池,叶衍兰,伍元蕙等为代表的广东书画鉴藏家群体,以广州为中心建立起广东的书画收藏体系,成为全国范围内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晚期广东书画鉴藏家群体的崛起,无论是对全国的书画鉴藏,还是对广东本地的艺术传播、文物收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粤藏”不只是公立机构的收藏,也包括民间收藏。民间收藏不仅成为公立文博机构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收藏也成为公立文博机构收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广东可以探索实现公立文博机构与民间收藏有效合作机制,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互动合作,实现文博机构收藏与民间收藏的互促共进。
1941年,著名文献学家、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冼玉清发表了《广东之鉴藏家》一文,集中介绍了明末以来广东鉴藏家50余人,其中大多数以书画鉴藏为主。该文《引言》写道:“吾粤鉴藏之风,嘉道后始盛。大抵游宦京沪者,受彼都风雅之影响,始事蓄聚。吴氏筠清馆倡之于前,潘氏听帆楼、叶氏风满楼、孔氏岳雪楼继之于后。留传著录,彰彰在人。以后激流扬波,此风益炽。”
近年来,广东民间文物收藏发展迅速,民营博物馆也越来越多,收藏群体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这就需要普及文物知识,强化保护意识,这样才能让文物更好地传承下去。
收藏丰富 成就突出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
黄公望《溪山图》轴
经历沧海桑田,如今大量藏品收藏于广东各类博物馆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2022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全省博物馆达367家;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博物馆藏品达251.98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件/套。
文章来源:《岭南学刊》 网址: http://www.lingnanxuekanzz.cn/zonghexinwen/2022/0909/805.html
上一篇:岭南生态诗歌论坛在广东始兴举行
下一篇: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